盐城工学院的各位领导、老师,我们的各位同仁:
大家针对机械专业培养方案,做了很好的解读和针对性的补充建议,我们能够沉下心做教学改革,很不容易,非常感谢我们这些老师。
这些年,我对教育的理解,从对于知识的传递方面,我觉得有三个趋势:
知识前移。几十年前的大学教育,许多知识社会上、工业领域还没有普及,所以,大学生走上社会后,有引领技术发展的作用。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学形式的进步,知识在人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方面,前移了。现在的小学生就学了以前中学生学习的内容,企业的技术进步,导致大学的教育中,许多知识点已经成为常识性内容,大学生走上社会,已经无法引领,相反却还要再次实习、培训,才能进入岗位,为企业做贡献。
知识压缩。随着新技术在教育的应用,可视化、智能技术等等,使得过去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说清楚的知识内容,变得非常容易接收,课时的利用率、有效性打了折扣,许多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好,学时没有与知识密度很好配合。
知识交叉。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,需要的是具有交叉专业背景的人。许多工业场景已经很难单独区分是单一知识点的问题,需要我们结合工程应用,把知识融合教学。如果我们还是理论归理论、单一课程独立知识点传授,导致的结果学生可以应付考试,但缺失应用能力的培养。
基于以上的发展趋势,社会迫切希望我们能够改变培养体系。所以,我们要从源头设计,需要更多的老师参与。
最近,我接触了一些正在谋划成立中央研究院的企业,看他们的规划书,虽然处于不同行业、不同的发展阶段,但有一个共同点,聚焦人工智能。人工智能对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?有人说:这个世界最终只需要5%的人口,就能满足全部人类的物质需要,因为其他事能让AI全干了。
APEC(亚太经济合作组织)会议,看到美国所有大型公司都在储备显卡,而投资人非AI不投,创业者非AI不做。上市公司埃斯顿今年就将推出人形工业机器人。在我们还没有把工业机器人玩转的时候,人形工业机器人就将登。乙恢痹谙:如果人形机器人可以承担授课任务,要我们做什么?
所以,我们要从教学体系方面重新设计。大家还觉得一个月前我们在这里召集了14家企业研讨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,当时德国菲尼克斯的工程师在场。我讲了菲尼克斯今年刚刚推出的一款继电器,只有拳头那么大,开发周期22个月,其中市场调研和设计,花了17个月,真正制造、测试等等,只花了5个月。我们要有菲尼克斯这样的工作精神,把我们的设计做好。形式上看,我们是在设计人,设计未来社会需要的人,因此,我们要切实了解社会需要,了解教学的科学思维,了解学习能力的精髓,这样,才能做好培养方案,才能真正起到教学改革的作用。
各位老师,在座的各位都很勤勉。我们希望更多的老师参与。前天,我草拟了今天的会议通知,希望更多的老师、希望电气的老师也能参加今天的会,因为会议的交流有很多建设性的意见,有很多启发,这些只有在互相碰撞中才能得到。
教学改革是无止境的,就像好的企业要设想未来的竞争力是否能立足市场一样,我们只有不断改革,才能做好专业的内涵,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。